消毒供应室就像医院的“肝脏”,将毒素分解代谢,排出体外。每一件器具的背后都是一条生命,虽然消毒供应室不和病人打交道,但是同样承载着病人的生命安全。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一车车待清洗的医疗器具看起来颇为“壮观”。很少有其他部门的医务工作人员到这里来,也很少有人知道一份器械包是怎样从污染状态华丽转身为无菌状态的,这也让它成为了一个“神秘科室”。

  “很多来医院看病的患者,往往不知道医院里还有‘消毒供应中心’,实际上,这里是医院感染控制最重要的部门。”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王晓青告诉记者。

  上世纪90年代,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里的边缘部门。这里不用上夜班,不必和患者打交道,很多身体不好,或者有特殊情况不能上夜班的护士会被调到这里工作。因此消毒供应室常常被同僚戏称为“老弱病残”的科室。

  然而,随着医院发展越来越快、手术量不断创新和增加,以及“难度系数”的不断攀升,医疗器具的种类越来越多、材质越来越丰富、结构越来越复杂,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为更好服务于临床,保障诊疗安全,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操作专业化、流程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全国的消毒供应中心已经从边缘科室逐步发展成为重点部门。

  “消毒供应室就像医院的‘肝脏’,将毒素分解代谢,排出体外。”王晓青直言,“别的科室出问题是‘点状’的,我们这里如果出问题那是‘片状’的。”王晓青深知消毒供应室工作的重要性,“每一件器具背后都是一条生命,虽然我们不和病人打交道,但是我们的工作同样承载着病人的生命安全”。

  如何检验灭菌是否成功呢?其实,在一个个无菌包包装内外,都有“机关”——灭菌指示。包外的灭菌指示胶带、包内指示卡的颜色变化都提示着是否经过灭菌处理以及灭菌是否成功。另外每批次的灭菌器内还会有一枚挑战测试指示卡,这也是器械是否放行发放的依据。当临床科室使用器具时,一旦发现灭菌卡片的颜色不正常,就要停止使用该器具,并退回到消毒供应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过信息平台,对每份器械进行条形码管理。通过扫描条形码,可以对器械的处理环节进行追溯,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溯源到相关设备和工作人员,为发现隐患和改进质量提供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中华护理学会消毒供应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至今已经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具备理论知识、操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专科护士。随着专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以及高学历护士加入到消毒供应队伍中,涌现许多优秀护理人才,大大提升了消毒供应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在国际消毒灭菌论坛上,来自中国消毒供应人的发言受到与会者高度关注。今年,中华护理学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消毒供应专业技能大赛,为全国优秀消毒供应专业人才提供了展示专业能力和交流学习的平台。王晓青表示,“随着专业的提升,消毒供应专业必将会越来越好。现在的消毒供应专业还涵盖了病毒学、细胞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进行研究的东西非常多,很多消毒供应中心都申请了多项专利,非常适合善于思考的护理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希望更多的医护人员了解这项工作、热爱这项工作,让消毒供应中心不再神秘。”